财政部关于印发《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行政费考核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3 10:24:13   浏览:972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财政部关于印发《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行政费考核办法》的通知

财政部


财政部关于印发《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行政费考核办法》的通知
1998年12月11日,财政部


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
为了有效控制行政费支出的过快增长,我部于1997年下发了《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行政费考核办法》,实行了对全国各级行政费全面考核。从一年多的考核工作实际看,各地将行政费考核工作作为财政支出管理的重要工作,积极采取措施,压缩不合理开支,在控制行政费支出、加强行政费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了进一步做好行政费管理工作,使行政费考核工作规范化、合理化,根据我们征求各地对行政费考核的意见,我部对考核办法进行了修订,修改了部分考核指标。现将修订后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行政费考核办法》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我部下发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行政费考核办法》(财文字〔1997〕40号)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行政费考评及奖励规范》(财文便字〔1997〕62号)同时废止。
请各地将实施行政费考核工作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及时报告我部。

附件: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行政费考核办法
为了进一步深化支出管理改革,加强行政费管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控制行政费支出过快增长的宏观制约机制,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实现行政费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根据《行政单位财务规则》,制定本办法。
一、考核内容及范围
中央对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行政费的考核内容,包括控制行政费支出的成效、行政经费的支出水平和财务管理水平等。考核范围分为对全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简称全省)行政费支出的考核及对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本级(简称省级)行政费支出的考核两部分。
二、考核指标体系
考核指标具体设立以下项目:
(一)行政费总量增长水平。对全省及省级行政费支出总量增长水平核定控制目标,用于考核行政费支出总量水平是否合理。
(二)行政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对全省行政费支出总量占本省财政支出的比重核定控制目标,用于考核全省行政费支出在全省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例是否合理。
以上两项指标的行政费支出数均采用财政拨款数。
(三)人均支出综合定额。对省级行政费核定人均全年支出定额,该指标由个人部分和公用部分组成。个人部分包括支付给个人的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及社会保障费;公用部分包括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其他费用及业务招待费。其计算公式为:
人均支出综合定额=经常性支出及专项支出/国家职工全年平均人数
此项指标用于考核各地省级行政费人均开支水平及使用效果。
(四)行政在职人员控制数。根据省级行政编制数,对省级行政费开支的在职人员下达年度指标,用于考核省级行政人员编制的实际占用和管理情况。
(五)财务管理目标。根据考核年度财政支出管理的总任务,针对行政财务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当年财务管理的工作重点和具体要求。此项指标用于考核各地行政费支出管理工作的努力程度和财务管理水平。
上述五项指标中,对全省行政费支出考核设置(一)、(二)、(五)三项指标,对省级行政费支出考核设置(一)、(三)、(四)三项指标。
三、考核指标的确定原则
考核指标本着从紧、合理的原则确定,既要保证行政单位开展工作必须的开支,又要贯彻厉行节约、适度从紧的精神,根据我国行政费目前支出规模及各地经济发展实际状况分析,综合平衡后确定,力求使指标口径具有一致性和可比性,达到全面控制行政费支出的目的。
(一)行政费支出总量增长水平及行政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指标根据上年行政费支出水平及财政收支水平确定。
(二)人均支出综合定额指标根据各地区上年实际支出水平及本年度的增长比例确定。为真实反映各地的实际开支水平,根据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及行政费支出水平分档确定不同的行政费支出增长比例,以确定各地区的人均支出综合定额指标。
(三)行政在职人员控制数根据在行政费中开支的省级行政编制数确定。
四、考评方法
考核指标每年初由我部根据各地上年行政费支出情况,参考本年增支因素下达,考核指标一年一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在同级人民政府领导下负责组织实施,年度执行中由各地财政厅(局)按规定向我部报送各地在控制行政费支出中采取的办法、措施、下发的规定、文件等,年终上报行政费考核报表。我部抽调有关省(区、市)人员组成评审小组,采取全面考评与重点抽查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各地报送的考核报表及有关资料进行公开考核、评比。
考核工作以全省为考核单位,实行百分制计分方法,分档计分,以总分排列名次,分设一、二、三等奖。
(一)全省行政费总量增长水平指标共15分。行政费总量增长水平低于或等于上年行政费总量增长水平、全省财政支出增长水平及全省财政收入增长水平计15分,超过则分档扣分。
(二)省级行政费总量增长水平指标共15分。行政费总量增长水平低于或等于上年行政费总量增长水平、省级财政支出增长水平及省级财政收入增长水平计15分,超过则分档扣分。
(三)全省行政费支出占全省财政支出的比重指标共10分。完成控制指标计10分,超过控制指标则分档扣分。
(四)人均支出综合定额指标共10分。完成控制指标计10分,超过控制指标则分档扣分。
(五)行政在职人员控制数指标共10分。完成控制指标计10分,超过控制指标则分档扣分。
(六)财务管理考核指标共30分。在执行考核指标、财务管理和控制重点项目方面措施得力并有一定成效的计30分;措施不力、成效不突出的适当扣分。
(七)行政费考核报表共10分。其中:报表在规定的时间内报达计4分;文字分析材料及报表质量计6分。报表及有关资料编报真实、完整、及时的计10分,不符合要求的酌情扣分。
五、奖励措施
为推动各地区对行政费考核办法的组织实施,促进各部门加强行政费管理,在考核的基础上,对每年度评选出的先进地区,予以通报表彰,颁发奖励证书,并结合文教行政专项补助分配,对获奖地区给予适当奖励。
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根据本办法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湖北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的规定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


湖北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的规定
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湖北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的规定》已由湖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4次会议于1999年12月13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0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了保障和规范本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下简称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的职权,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人大常委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严格依法办事,集体行使职权。
第三条 下列事项,应当提请人大常委会讨论、决定:
(一)本级人民政府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的部分变更;
(二)撤销本级人民政府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三)撤销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不适当的决议、决定;
(四)城市总体规划及其重大变更;
(五)授予荣誉公民、荣誉市民等地方荣誉称号;
(六)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决定是否许可逮捕或者审判涉嫌刑事犯罪的本级人大代表,是否许可对本级人大代表采取法律规定的其他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
(七)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不同意检察委员会多数人的决定而提请决定的重大案件和其他重大问题;
(八)人民代表大会换届选举工作中的有关重大事项;
(九)人民代表大会授权审议、决定的事项;
(十)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事项。
前款所列事项应当以议案形式提出。
第四条 下列事项应当向人大常委会报告,经人大常委会讨论提出意见、建议,必要时也可以作出决议、决定:
(一)贯彻实施宪法、法律、法规以及执行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决议、决定的情况;
(二)预算执行情况;
(三)预算外资金年度收支及使用情况;
(四)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五)人口、资源和环境保护,以及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及重大措施;
(六)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的重点建设项目以及其他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建设项目的实施情况;
(七)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改革措施;
(八)重大自然灾害和重大事故的处理情况;
(九)人大常委会有关机构受理申诉、控告和检举的情况;
(十)办理人民代表大会议案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出的建议、批评、意见的情况;
(十一)与外国地区缔结友好关系;
(十二)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需要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讨论、决定的事项;
(十三)人大常委会认为需要报告的其他重大事项。
第五条 行政区域划分、变更以及人民政府的机构设立、增加、减少或者合并,应当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征求意见后,分别按照审批权限报请批准;其中涉及机构的事项应当依法报人大常委会备案。
第六条 下列组织和人员有权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提出有关重大事项的报告、议案:
(一)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
(二)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
(三)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以下简称专门委员会);
(四)省、自治州、设区的市的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5人以上联名,县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3人以上联名。
第七条 有关重大事项的报告、议案的提请程序:
(一)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提出的,由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
(二)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专门委员会提出的,由主任会议决定提请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或者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并提出报告,再提请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
(三)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依法联名提出的,由主任会议决定是否提请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或者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并提出报告,再决定是否提请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
没有设立专门委员会的,主任会议可以委托人大常委会的有关工作机构审查。
第八条 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专门委员会提出的重大事项议案,应当分别经主任会议、政府常务(办公)会议、审判委员会会议、检察委员会会议、专门委员会会议通过,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提出的重大事项议案由其主要负责人签署
;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联名提出的重大事项议案,由联名人共同签署。
重大事项的报告、议案应当在人大常委会会议召开的十五日前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室),并同时提交有关资料。
第九条 人大常委会审议有关重大事项的报告、议案时,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或者联名提出的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应当到会作出说明。
第十条 人大常委会对提请审议的有关重大事项的报告、议案,经主任会议决定,可以先交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进行调查、论证。
第十一条 人大常委会审议有关重大事项的报告、议案时,可以采取分组会议和联组会议进行。经主任会议决定,有关单位和人员可以列席或者旁听会议。
第十二条 人大常委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必要时可以依法组织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并根据调查委员会的调查报告作出相应的决议、决定。
第十三条 人大常委会会议闭会期间急需处理的事项,可由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讨论,向有关部门提出处理意见,并由主任会议向下次人大常委会会议报告,由人大常委会确认。
第十四条 人大常委会关于重大事项的决议、决定通过后,应当及时予以公布。
第十五条 人大常委会就重大事项作出的决议、决定,有关机关应当认真执行;人大常委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中提出的重要审议意见,经主任会议决定交有关机关办理的,有关机关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办理结果。
第十六条 人大常委会对重大事项的决议、决定的贯彻执行情况,应当加强监督检查。
第十七条 对应当报请人大常委会讨论、决定的重大事项不报告或者越权作出决定,以及对人大常委会作出的决议、决定和提出的重要审议意见不执行、不办理的,人大常委会可以依法提出询问、质询,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并根据具体情况依法撤销有关机关越权作出的决定,或者依照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实施监督。
第十八条 本规定自2000年1月1日起施行。



1999年12月13日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严格控制高层楼房住宅建设的规定

北京市人民政府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严格控制高层楼房住宅建设的规定
 (1989年12月25日北京市人民政府第42号令发布)


  为贯彻落实《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和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关于北京市区建筑高度控制方案的决定》,保护和发扬北京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特点,合理规划和建设高层楼房住宅,特作如下规定。


 一、本市二环路以内(不含二环路规划范围)的地区,不得建设高层楼房住宅。


 二、在本市二环路以外(含二环路规划范围)的城区、近郊区进行住宅综合开发,在拆迁负担过大和景观有特殊需要等条件下,可以少量建设高层楼房住宅,但其高度,板式楼房不得超过12层,塔式楼房一般不得超过19层,在特殊情况下塔式楼房住宅最高不得超过18层。
  前款规定的地区,不得分散建设高层楼房住宅。


 三、在城区、近郊区因特殊情况确需建设超过本规定限定高度的楼房住宅,必须由市城市规划管理局核报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批准。


 四、违反本规定建设高层楼房住宅的,按违章建设论处,对违反规定审批者,要追究行政责任。


 五、本规定施行前已经批准施工在建的高层楼房住宅工程,地处重要路口、主要干道的,要进行复查,与环境景观不协调或城市公用设施近期内不能配套建设的,要修改建设方案后再继续施工;本规定施行前正在申请建设尚未领得建设工程许可证的,由市城市规划主管机关会同有关部门参照本规定重新进行审查调整。


 六、本规定具体执行中的问题,由市城市规划管理局负责解释。


 七、本规定自1990年1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