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城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4 21:18:20   浏览:8225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吉林省城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

吉林省人大常委会


吉林省城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

(2002年5月31日吉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

  《吉林省城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经吉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于2002年5月31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3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为防治机动车排气污染,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城市是指本省设区的市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所在地延吉市。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机动车是指以汽油、柴油、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作为燃料以及使用双燃料的机动车辆。

  第四条本条例适用于在城市规划区内机动车的排气污染防治和本省行政区域内机动车的制造、改装、进口、销售和维修。

  第五条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把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纳入本辖区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机动车排气污染。

  第六条省人民政府、城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按照国家机动车排气标准和技术规范协调其他防治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督管理部门的工作,并负责监督防治机动车排气污染法律、法规的贯彻和实施。

  其他有关监督管理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依法对机动车排气污染实施监督管理。

  第七条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将机动车排气污染检验纳入车辆初次检验、年度检验的内容。

  第八条交通、公交客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机动车排气污染指标纳入运营车辆技术管理和车辆维修质量考核内容。

  第九条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对进口机动车实施质量许可制度和法定检验,进口机动车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把机动车排气污染物指标纳入订货合同内容,达不到国家规定排放标准的不得进口。

  第十条城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会同有关监督管理部门,对销售、维修、使用的机动车排气进行检查,被检查的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并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

  城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在机动车停放地对在用机动车的污染物排放状况进行监督抽测。

  第十一条机动车排气污染物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制造、进口、销售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标准的机动车。

  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标准的机动车不得上路行驶。

  第十二条机动车生产企业应当将机动车排气污染指标纳入产品质量管理,并按国家有关规定向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登记,达到国家规定排放标准的方可出厂。

  第十三条从事机动车大修、发动机总成维修及排气污染治理专修的企业,应当取得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的资格认证,具备符合规范的机动车排气污染检测手段,按照维修规范进行维修治理。经维修治理的机动车排气污染物达不到国家规定排放标准的不得出厂使用。

  第十四条承担机动车排气污染检测的单位,必须具备计量合格的机动车排气污染检测仪器、设备和经过考核合格的检测技术人员,并应当取得受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的有关部门的资质认定。

  第十五条承担机动车排气污染检测的单位,应当按照检测技术规范和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对机动车排气进行检测,并按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报送检测结果。

  第十六条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办理报废机动车手续时,对排放污染物超过规定标准的,不得批准延期使用。

  第十七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监督管理部门不得强行推销或者指定使用某种治理机动车排气污染的产品。

  第十八条禁止生产、进口、销售和使用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机动车燃料。

  第十九条制造、销售的机动车排气污染物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由依法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下的罚款;对无法达到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机动车,没收销毁。

  第二十条未取得受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的有关部门的资质认定,进行机动车排气污染检测的,或者在检测中弄虚作假的,由城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法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可以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弄虚作假情节严重的,由负责资质认定的部门取消其检测资格。

  第二十一条生产、进口、销售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燃料,由有关依法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没收所生产、进口、销售的燃料和违法所得。

  第二十二条拒绝依法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对生产、销售、维修的机动车污染物排放状况进行检查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拒绝城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机动车停放地,对在用机动车污染物排放状况进行监督抽测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按每辆车处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三条机动车初次检验排气污染物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不发牌证;年度检验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不发年检合格证。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标准的机动车上路行驶的,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四条承担机动车维修和排气污染治理的企业,未按维修规范进行排气污染治理或者经治理后检测不合格出厂的,由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整改,无偿返修,按每辆车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取消其维修资格。

  第二十五条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人员或者其他有关监督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行政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本条例自2003年1月1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颁布《湛江市审计机关审计结果公告试行办法》的通知

广东省湛江市人民政府


颁布《湛江市审计机关审计结果公告试行办法》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海岛经济开发试验区管委会,市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湛江市审计机关审计结果公告试行办法》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

二○○五年八月二十一日


湛江市审计机关审计结果公告试行办法
  
第一条 为了规范审计结果公告工作,提高审计工作透明度,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湛江市审计局向社会或有关单位公开审计结果和被审计单位落实整改的情况。县(市、区)审计机关可参照执行。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审计结果公告,是指审计机关通过政府、新闻媒体或以审计机关专门出版物方式,向社会或有关单位公开有关审计事项的审计结果情况[JP3](审计报告、审计决定等审计结论性文书和被审计单位落实整改、执行审计决定情况等)的公告(除因保密规定不能公开的内容外),不需要公开的审计事项不实行公告。
  第四条 审计结果公告原则:
  
(一)实事求是原则。
  
(二)积极稳妥原则。
  
(三)有利于规范管理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原则。
  
(四)选择相应形式和注重效果原则。
  
(五)严格程序和审批权限原则。
  

第五条 审计结果公告的主要内容:
  
(一)本级财政预算执行和下级人民政府财政决算情况及其它财政收支的审计结果。
  
(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审计结果。
  
(三)有关行业性财务收支的综合审计结果。
  
(四)有关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的综合审计结果。
  
(五)政府投资和国有单位投资基建项目的审计结果。
  
(六)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结果。
  
(七)有关财政资金投资使用和国有企业效益审计结果。
  
(八)其他有关审计事项结果。

第六条 审计结果公告以不定期形式进行,并通过《XXX审计机关审计结果公告》发布。
  
第七条 审计结果公告主要形式:
  
(一)年度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情况,在本级人大常委会以工作报告形式进行公告。
  
(二)政府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重点问题的审计事项、需要向社会公告又不影响社会稳定的内容在本级政府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告。
  
(三)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含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需要公告的内容,在被审计单位内部会议公开或在单位公示栏上书面张贴公布(其张贴的时间为七天)。
  
(四)有关审计事项发现带有倾向性、普遍性、机制性、典型性问题,若不宜于在新闻媒体公告而又需要公开的,应在本级政府下属部门或在一个行业系统内向有关部门单位发布书面公告。
  
第八条 审计结果公告的审批程序:
  
(一)需要向人大常委会报告或者在本级政府、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告的,以及向本级政府下属部门单位或一个行业系统内公告的审计事项,其公告的内容由审计机关负责草拟审计公告规范文本,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方可进行公告。
  
(二)在被审计单位内部公告的审计事项,其公告内容由同级政府审计机关审定后进行公告。
  
(三)审计机关对已依法审结的审计事项认为需要公告的内容,所发布审计公告的文稿可以不再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
  
第九条 公告审计结果必备条件:
  
(一)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评价客观公正;
  
(二)在审计报告、审计决定等相关审计结论性文书生效后进行;
  
(三)保守国家秘密和被审计单位及相关单位的商业秘密,并遵守国家的有关规定。
  
第十条 除审计机关外,其他任何单位不得发布审计公告。未经批准擅自发布审计公告,应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第十一条 本办法由湛江市审计局负责解释。
  
第十二条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国务院关于同意江苏省撤销吴县市设立苏州市吴中区相城区的批复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同意江苏省撤销吴县市设立苏州市吴中区相城区的批复



国函〔2000〕136号

江苏省人民政府:

  你省《关于撤销吴县市设立苏州市太湖区吴中区的请示》(苏政发〔2000〕102号)和《关于撤销吴县市设立苏州市吴中区相城区的补充请示》(苏政发〔2000〕134号)收悉。现批复如下:

  一、同意撤销县级吴县市,设立苏州市吴中区、相城区。

  二、吴中区辖原县级吴县市的长桥、胥口、木渎、横泾、浦庄、渡村、东山、西山、藏书、光福、镇湖、东渚、甪直、车坊、郭巷15个镇。区人民政府驻长桥镇。

  三、相城区辖原县级吴县市的陆慕、蠡口、黄桥、渭塘、太平、湘城、阳澄湖、北桥、黄埭、东桥、望亭、通安12个镇。区人民政府驻陆慕镇。

  吴中区和相城区的各类机构要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设置,不增加人员编制,所需经费由你省自行解决。

国 务 院 

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